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防控简 明 读 本
/uploadfile/upload/file/20200209/2020020920021977.pdf
预防篇——新冠肺炎预防措施............................................ 5
隔离篇——新冠肺炎防扩散措施.......................................... 8
工作篇——新冠肺炎上班防护安全....................................... 11
居家篇——新冠肺炎生活防护........................................... 15
从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WHO命名2019-nCoV。
人群普遍易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发生,与接触病毒的量有一定关系。对于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例如老年人、孕产妇或存在肝肾功能异常,有慢性病人群,感染后病情更重。
主要传播方式是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包括手污染导致的自我接种)以及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气溶胶近距离传播。目前近距离飞沫传播应该是主要途径。同时应注意粪口传播的风险。 4、新型冠状病毒会人传人吗?
会。从一些聚集性病例的发病关联次序判断,人传人的特征十分明显,且存在一定范围的社区传播。
飞沫:一般认为直径>5um的含水颗粒,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米)进入易感的粘膜表面。
飞沫的产生:
(1)咳嗽、打喷嚏或说话
(2)实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或气管插管、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过程中和心肺复苏等。 6、什么是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粘膜或皮肤的直接接触传播。
(1)血液或带血体液经粘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
(2)直接接触含病原体的分泌物引起传播。
指14天内曾与确诊病例或高度疑似病例有过共同生活或工作的人。包括办公室的同事,同一教室、宿舍的同事、同学,同机的乘客等,以及其它形式的直接接触者包括病毒感染病人的陪护、乘出租车、乘电梯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起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流涕、咳痰等症状少见。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仅表现为头痛、心慌、胸闷、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部分患者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 死亡。
9、在临床上怎样识别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同时符合以下2个条件
(1)流行病学史:在发病前两周内有武汉市旅行或居住史, 或发病前14天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居
住区传染病流行情况,是否为聚集性病例中的患者,是否造成他人感染等。武汉市相关市场,特别是农贸市场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史。
(2)临床表现:发热;具有病毒性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在观察病例的基础上,采集痰液、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即可作出病原学诊断。
接触和飞沫预防措施:勤洗手,出门戴口罩;房间通风换气; 做好清洁、消毒(新型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热水浸泡30分钟、
75%酒精、含氯消毒剂,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1)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2)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正确洗手是预防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WHO及美国CDC等权威机构均推荐用肥皂和清水(流水)充分洗手。
第1步:双手手心相互搓洗(双手合十搓五下)
第2步:双手交叉搓洗手指缝(手心对手背,双手交叉相叠, 左右手交换各搓洗五下)
第3步:手心对手心搓洗手指缝(手心相对十指交错,搓洗五
下)
第4步:指尖搓洗手心,左右手相同(指尖放于手心相互搓洗搓五下)
第5步: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搓洗,左右手相同搓五下第6步: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各
搓五下。
(1) 传递文件前后
(2) 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3) 在制备食品之前、期间和之后
(4) 吃饭前
(5) 上厕所后
(6) 手脏时
(7) 在接触他人后
(8) 接触过动物之后
(9) 外出回来后
可以使用含酒精消毒产品清洁双手。冠状病毒不耐酸不耐碱, 并且对有机溶剂和消毒剂敏感。75%酒精可灭活病毒,所以达到一定浓度的含酒精消毒产品可以作为肥皂和流水洗手的替代方案。
选择一:一次性医用口罩,连续佩戴4小时更换,污染或潮湿后立即更换;
选择二:N95医用防护口罩,连续佩戴4小时更换,污染或潮湿后立即更换。
棉布口罩、海绵口罩均不推荐。
(1)口罩颜色深的是正面,正面应该朝外,而且医用口罩上还有鼻夹金属条。
(2)正对脸部的应该是医用口罩的反面,也就是颜色比较浅 的一面,除此之外,要注意带有金属条的部分应该在口罩的上方, 不要戴反了。
(3)分清楚口罩的正面、反面、上端、下端后,先将手洗干净,确定口罩是否正确之后,将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
(4)最后一步,也是前面提到过的金属条问题,将口罩佩戴 完毕后,需要用双手压紧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 梁,然后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有褶皱,覆盖住鼻子和嘴巴。
(1)孕妇佩戴防护口罩,应注意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舒适性比较好的产品。
(2)老年人及有心肺疾病慢性病患者佩戴后会造成不适感,甚至会加重原有病情,应寻求医生的专业指导。
(3)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其脸型小,选择儿童防护口罩。
1、什么情况需要隔离不能返岗? 以下情形需要隔离:
(1)去过(含途经)湖北等疫情高发地区或近期接触过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的人员,必须等14天观察期满无异常后再返岗。
(2)现仍在湖北的员工,近期应暂缓返回合肥,并遵守当地政府疫情防控和出行管制的要求。
(3)近期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须及时就医就诊,排除非本次疫情疑似症状,并视身体情况方可返岗。
(4)社区因出现确诊病例按政府要求封闭管理的,按社区规定办理,自行隔离观察。
所有跟疑似感染病人可能有接触的人(包括医护人员)都应该有14天的健康观察期。观察期从和病人接触的最后一天算起。
一旦出现任何症状,特别是发热、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呼吸短促或腹泻,马上就医!
(1)尽量采取独处独居方式,个人物品包括洗漱用品不与他人混用;
(2)与其他人员共处一个空间应该佩戴医用口罩。
(3)定时测量体温,发现体温异常等症状及时就医。
(4)日常对其使用的物体表面,用含有稀释漂白剂的消毒剂清洁、消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患者为中轻症, 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表现,并不意味着已经被感染了。但如果出现(1)发热 (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2)且有武汉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 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1)如果接触者出现症状,要提前选择有发热门诊的定点医院。
(2)前往医院的路上及就医全程,应该佩戴口罩。
(3)避免搭乘公共交通,应呼叫救护车或者使用私人车辆运送病人,如果可以,路上打开车窗。
(4)生病的密切接触者应时刻保持呼吸道卫生和进行双手清洁。在路上和医院站着或坐着时,尽可能远离其他人(至少1米)。
(5)任何被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都应用含有稀释漂白剂的消毒剂清洁、消毒。
(6)就医时,应如实详细讲述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的武汉旅行和居住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
(1)将病人安置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
(2)限制看护人数,尽量安排一位健康状况良好且没有慢性疾病的人进行护理。拒绝一切探访。
(3)家庭成员应住在不同房间,如条件不允许,和病人至少保持1米距离。
(4)限制病人活动,病人和家庭成员活动共享区域应当最小化。确保共享区域(厨房、浴室等)通风良好(开窗)。
(5)看护人员与病人共处一室应带好口罩,口罩紧贴面部, 佩戴过程禁止触碰和调整。口罩因分泌物变湿、变脏,必须立即更换。摘下及丢弃口罩之后,进行双手清洗。
(6)与病人有任何直接接触或进入病人隔离空间后,进行双手清洁。
(1)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上班。
(2)单位班车要消毒,乘坐员工要带口罩,体温异常的不准上车。
(3)如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
(4)下班时要洗手,回到家中摘掉口罩后首先洗手消毒。手机和钥匙使用消毒湿巾或 75%酒精擦拭。
(1)疫情期间,工作区加强了各类外来人员管控,原则上不接受外来人员入工作园区,确因工作需要当面联系的,先进行体温检测,无发热情况的可在门卫接待室洽谈。
(2)上班前先进行体温自测,到达工作区积极配合门卫值班人员进行体温检测,确认符合安全要求后,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上岗。
(3)员工体温检测发现异常(发热37.2°以上),禁止其进入工作场所,立即回家观察休息,必要时到医院就诊,同时及时将情况上报部门。
(4)各部门人员办公,要避免人员聚集,处理工作问题要尽
量使用电话、电脑、微信等手段沟通;凡在室内作业或办公的员工,两人以上交流时必须配戴口罩。
(5)各部门非正常工作时间需要加班的,未经各单位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加班;尤其要控制人员密集场所的加班。经批准的加班,要做好人员的测温检查和登记工作。
(1)工作区已经执行的消毒措施:已对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处理。包括园区道路、门厅、楼梯间、电梯、中央空调、会议室、接待室、收发室、人员较多的办公室、洁净厂房、餐厅、开水间、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对职工食堂的设施、设备、餐具和桌椅板凳 进行每天两次消毒。
(2)废弃口罩请投入专用垃圾袋中,统一运往指定位置妥善处理,防止发生污染;
(3)保持办公区环境清洁,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人与人之间保持 1 米以上距离,多人办公时要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多饮水,坚持在进食前、如厕后按照六步法严格洗手。
(4)个人工作使用的座机电话每日用酒精擦拭两次,如果使用频繁可增加多次;传递纸质文件前后均需洗手,传阅文件时佩戴口罩、手套。
(1)多开视频会、电话会,少开现场会。减少集中开会,控
制会议时间,参加会议人员建议佩戴口罩,进入会议室前洗手消 毒,开会人员间隔 1 米以上。会议时间过长时,开窗通风 1 次。会议结束后场地、家具须进行消毒,茶具用品建议开水浸泡消毒, 尽量选择一次性会议用品。
(2)如已安排的会议和活动,建议暂时取消或延期,如必须 举行较大型会议和接待活动,一定要选择通风良好的场所,参会 人员会前要测体温,并要佩戴口罩,会议原则上不要超过 10 人, 并由会议组织者做好与会人员的登记备案工作。
(1)鼓励员工自带餐食,尽量减少集中用餐。
(2)员工食堂就餐,就餐人员单排就坐,“一人一桌”,不集
中,不排队。不面对面,不交流。分批就餐,每批次就餐、垃圾清扫、消毒控制在 15 分钟左右。
(3)在食堂内指定区域放置餐盒专用回首垃圾桶,员工用餐 后将垃圾投放至专用回收垃圾桶,每批次由食堂专人进行收集处理。
(4)员工不要或减少外出聚餐,避免交叉感染。
(1)各单位近期尽量不安排人员出差(特别是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如必须出差,必须履行审批手续,经批准后方可出差。
(2)员工出差期间要加强自我保护,乘坐飞机、火车、出租车时,必须戴口罩及手套,并记录航班号、火车车次、出租车车牌号码,离开交通工具后要及时洗手、洗澡,并将所穿外衣单独放置。
(3)出差期间应严格按出差日程安排活动,除宾馆饭店、目的地外,禁止到娛乐场所等其他区域,并要详细记录每天(24 小时)的工作和活动情况(到过何地、见过何人、多长时间、乘坐何种交通工具等)。待出差回来后,将记录上交,由本单位应急小组汇总备查。
(4)出差期间应每天至少测两遍体温,若发现体温超过37.2℃应及时到当地医院就诊,并向部门领导报备登记。
(1)增强卫生健康意识,适量运动、保障睡眠、不熬夜可提高自身免疫力。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经常彻底洗手,不用脏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3)居室多通风换气并保持整洁卫生。
(4)尽可能避免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或打喷嚏等)的人密切接触。
(5)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和空间密闭的场所,如必须去要佩戴口罩。
(6)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家禽家畜。
(7)坚持安全的饮食习惯,食用肉类和蛋类要煮熟、煮透。
(8)密切关注发热、咳嗽等症状,出现此类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近就医。
(1)不要食用已经患病的动物及其制品;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冰鲜禽肉,食用禽肉、蛋奶时要充分煮熟。
(2)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处理生食和熟食之间要洗手。
(1)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与牲畜或野生动物接触。
(2)保持工作场所室内不断的通风换气;在人多的地方,商场、公交车、地铁和飞机等地方都是人流密集,可佩戴口罩减少接触病原风险。
(3)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或屈肘将鼻完全遮住;将用过的纸巾立刻扔进封闭式垃圾箱内;咳嗽打喷嚏后,用肥皂和清水或含酒精洗手液清洗双手。
(4)外出回家后及时洗手,如有发热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 特别是持续发热不退,及时到医院就诊。
(5)传染病流行季节应尽量避免各类聚会。
(1)接触动物和动物产品后,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2)避免触摸眼、鼻、口。
(3)避免与生病的动物和病变的肉接触。
(4)避免与市场里的流浪动物、垃圾废水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