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通讯员:学姐你好,我们知道你作为第一批安徽援鄂抗疫医疗队前往武汉参加一线工作,请问你害怕吗?犹豫过吗?
姚蕊芹:会有担心,但没有犹豫。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的职责与使命就是与疾病做斗争,我也曾担心会有被感染的风险,但想到很多医护前辈都毅然决然的选择做一名逆行者,我就有了不怕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红卫通讯员:我们一直很好奇你们到达武汉后,都会做哪些工作?能跟我们说一说你的经历吗?
姚蕊芹:大家好,我是红会卫校2013级中护7班姚蕊芹。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这首诗句一直是我的座右铭,大家都很奇怪,一个小女生不应该喜欢诗和远方,为何喜欢这样一句阳刚的诗句。而我觉得它很大也很小,在我们平凡安逸的生活中,它似乎很大,但疫情面前它却很小并适用于所有人。
我并没有那么多侠骨柔情,也彷徨也担心,但我有勇气有信心。没错,我勇敢的站出来了,在新冠肺炎这场战争中,我荣幸的成为了一名一线前锋,我跟着我们的团队出发来到了武汉。
我们住在医院附近的酒店,住宿条件虽然比不上家里,但已经很让人满足,酒店的工作人员都很热情。热心的市民和企业总匿名捐赠物资,全体队员按需进行分配,领队最常说的是“需要就领,不要浪费就行。”有了这些热心人的帮助,即使深夜下班也从不担心会饿肚子。
1月27日,第一天到达武汉我失眠了,面对未知的病区环境和即将能一线作战,既有一点兴奋、一点紧张,当然也会有一点害怕。我属于机动组成员,根据人力需求分配在武汉东西湖区人民医院二病区工作。
晚上20:00开始接班,但下午就没敢再喝水,因为防护服的穿脱实在不那么方便,也要保护好自己嘛。已经很久没有在普通病房工作过的我,全副武装后走进病区,里面出乎我意料的安静,因为是隔离病房,既没有家属陪护,也没有患者在走廊散步。接完班巡视一圈病房发现其他病人都很稳定,唯独35床老爷子咳嗽稍微有些严重。老爷子难受在病床上怎么躺都不舒服,他看到了我们来巡房,便对我们说:“你们能不能不走,在这陪我会。”我走上前安抚他:“好,我们就在这,不走。”老爷子并不知道防护服是一次性的,他咳嗽时我们就站在旁边,于是赶紧拿来毛巾,让我们把防护服擦一擦,说:“会有病毒在上面,你们一定要小心。”闲聊中他知道我们都来自安徽,说我们太辛苦了,过年还从外地过来,也没好好过上年,说着老爷子有些哽咽,看着天花板叹息的问:“我为什么变成这样?”我知道他不需要谁的答案,他也知道这个疫情肆虐了整个武汉乃至影响了全国,很多家庭也都因为这个疫情在春节期间不能团聚。我不知道该怎样用言语来安慰他,就坐下来给他喂了一些水,咳嗽时轻轻地给他拍了拍后背,没事闲聊两句,只为让老人在这孤独的年里感受到一丝温暖。其实现在病房里所有的病人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我想说不论你是谁的家人,谁的牵挂,请放心现在暂时由我们来守护。
除了常规的治疗以外,每个班都会消毒病区,及时清理垃圾保证病区的环境卫生,日常简单的工作在穿着几层衣服和不透气的防护下变得艰难,不一会就可以汗透后背,护目镜也因为水蒸气蒙起一层雾珠,视野狭窄,连张口喘气都觉得有些费力,耳朵和后脑勺被勒的生疼,即便如此没有一个人会半途出去,我们都知道每一个N95,每一套防护衣来之不易,相信坚持肯定会是胜利。
凌晨2:00交接班以后一步步脱去防护服,消毒机带起来的空气流动,让本来就潮湿的衣服更加冰凉,一次穿脱防护服结束一个班次基本上8小时不吃不喝,鼻子上压疮成援鄂医护人员的标志,我们笑着说彼此的大馒头脸被压成大饼脸。凌晨3:00我们会乘统一安排的公交返回酒店,虽然疲惫还是会听着音乐聊聊天。
往年元宵节过完会是春节最后一个返程高峰,如果不是疫情发生,武汉也定是一片车水马龙。记得前两天去黄陂区提物资,晚上回来霓虹灯都亮了起来,路过后湖大桥看见远处高楼火红的一面写着金色大字“武汉加油”,看着空荡的车道和亮着无数盏灯的居民楼,千万种情绪涌出。这个原先那么有活力的城市,“疾病”却让他失去本该有的样子,而我虽微小但只要能对抗疫有一丝作用,我也要不顾一切坚持下去,路灯下我心里暗自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
武汉在大量输入医务人员和物资的帮助下,所有抗疫工作都在快速推进。相信大家齐心协力,共度时艰,定能战胜疫情,2020年的武大樱花会绽放的更美,安徽待平安我们归来!
红卫通讯员:谢谢学姐给我们分享这么励志的一段经历,我们定会好好学习、好好努力,向你看齐,成为一名尽职尽责,守初心担使命的医护工作者。